收藏
0有用+1
0

银丝桉

桃金娘科桉属植物
银丝桉(学名:Eucalyptus alligatrix L.A.S.Johnson & K.D.Hill)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树高达30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宿存于小枝,棕色,近纤维,小枝或多或少有白霜。幼叶对生,无柄,圆形,心形,具细尖,长2-4.5厘米,宽2.5-5厘米。成叶离生或对生,披针形或有时卵状披针形,长7-17厘米,宽1.5-3.5厘米,有强烈的白霜,浓密,无光泽,同色。每一伞形花序有花3朵;花序梗圆柱状或稍扁平,长4-6毫米;花梗有角长,0-2毫米。花蕾卵圆形或短梭形,有白霜。蒴果杯状或宽圆锥形,果瓣3或4,长5-7毫米,直径4-6毫米;花盘平坦或略微隆起;阀门突出地伸出。 [4] [10-11]
原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从大分水岭起伏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山地内陆。生长于相对贫瘠的浅层硬叶林地;适宜生长在平坦地形到陡峭山坡的各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4] [10] [12]
在文化上对澳大利亚土著人来说具有多种用途和意义。 [12]
(概述图参考来源: [16]
中文名
银丝桉
拉丁学名
Eucalyptus alligatrix L.A.S.Johnson & K.D.Hill
植物界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亚    科
细籽亚科
亚    族
桉亚族
银丝桉
亚    种
3
命名者及年代
L.A.S.Johnson & K.D.Hill,1991 [1]

植物学史

播报
编辑
1991年,嫌樱影劳里·约翰逊(Lawrie Johnson)和肯·希尔(Ken H赠舟ill)从杰米森(Jamieson)西南部采集的标本中首次正式描述了该物种。这一描述发表在《Telopea》杂志上。 [2]煮犁试特定的种加词alligatri肯承店格捆协x来源于拉丁词alligator的阴性形式,意思是“结合在一起的她”,指的是该物种的洒禁驼特征介于银叶桉(Eucalyptus cinerea F. Muel凶炼l.ex Benth.)和头果桉(Eucalyptus cephalocarpa Blakely)凝兰酷之间。 [3]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树高达30米;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宿存于小枝,棕色,近纤维,小枝或多或少有白霜。幼叶对生,无柄,圆形,心形,具细尖,长2-4.5厘米,宽2.5-5厘米,边缘全缘或具圆齿,绿色至灰绿色或有白霜。成叶离生或对生,披针形或有时卵状披针形,长7-17厘米,宽1.5-3.5厘米,有强烈的白霜,浓密,无光泽,同色。每一伞形花序有花3朵;花序梗圆柱状或稍扁平,长4-6毫米;花梗有角长,0-2毫米。花蕾卵圆形或短梭形,有白霜,长6-8毫米,宽4毫米,有疤痕;帽状体圆锥形,稍短于萼管。蒴果杯状或宽圆锥形,果瓣3或4,长5-7毫米,直径4-6毫米;花盘平坦或略微隆起;阀门突出地伸出。 [4] [10-11]
银丝桉

产地生境

播报
编辑
原产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从大分水岭起伏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山地内陆。生长于相对贫瘠的浅层硬叶林地;适宜生长在平坦地形到陡峭山坡的各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4] [10] [12]
银丝桉原产地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银丝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15]

下级分类

播报
编辑
1995年,伊恩·布鲁克(Ian Brooker)和安德鲁·斯莱(Andrew Slee)描述了三个亚种,并在《澳大利亚系统植物学》上发表了描述。
3亚种
中文名
学名
形态
银丝桉原亚种
Eucalyptus alligatrix L.A.S.Johnson & K.D.Hill subsp. alligatrix
树高可达15米,成熟时有一个既有成叶又有幼叶的树冠,花蕾总是三个一组; [4-5]
银丝桉利马亚种
Eucalyptus alligatrix subsp. limaensis Brooker, Slee & J.D.Briggs
树高可达30米,成熟时树冠只有成叶,花蕾总是三个一组; [6-7]
银丝桉混合亚种
Eucalyptus alligatrix subsp. miscella Brooker, Slee & J.D.Briggs
树高可达15米,成熟时树冠只有成叶,同一棵树上有三个和七个花蕾。 [8-9]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在文化上对澳大利亚土著人来说具有多种用途和意义。 [12]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12]
种群现状:截止2019年,该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很窄,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有138个亚种群中的1500颗(Murphy和Downe 2006)。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该物种出现在纯林中(环境与遗产办公室,2017年)。 [12]

生态问题

播报
编辑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13-14]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1.
    一是区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纬度过高、海拔过高、坡度过陡的区域种植桉树,导致桉树生长不良或受灾严重。 [15]
  2. 2.
    二是造林地选择不正确。有的在江河源头、重要水库、自然保护区、城市功能区等生态重要区域连片种植短轮伐期桉树速丰林,对水土保持等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在交通干线两旁连片种植桉树纯林,林相单调,影响景观。 [15]
  3.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学。以短轮伐期经营模式为主,3-5年即采伐利用。只种植生长量较高的单一品种。有的采取炼山整地、全垦整地,过量施化肥、除草剂导致地力快速衰退。 [15]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