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2632C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2632C
CN1322632C CNB2004100589084A CN200410058908A CN1322632C CN 1322632 C CN1322632 C CN 1322632C CN B2004100589084 A CNB2004100589084 A CN B2004100589084A CN 200410058908 A CN200410058908 A CN 200410058908A CN 1322632 C CN1322632 C CN 132263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axial cable
shell
coaxial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589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7985A (zh
Inventor
茎田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7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7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26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263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42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 H01R24/44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e.g. filters or switches comprising impedance match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18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crimping or by crimping ferrule

Abstract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电缆的缆芯电连接的触头、与电缆的屏蔽电连接的护套,以及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的外壳。可通过电容调节板来调节由触头和与触头相连的缆芯及绝缘体的暴露在屏蔽之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之间的电容,从而使同轴电缆具有预定值的特性阻抗。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与同轴电缆相连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使用同轴电缆时存在着要在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和与电缆相连的物体的特性阻抗之间实现匹配的问题。如果特性阻抗不匹配,在同轴电缆的连接点处就会产生反射波,这导致了电压驻波比(VSWR)下降。因此,在实践中使用具有适合于待连接物体的特性阻抗的同轴电缆。对于将与这种同轴电缆相连的同轴连接器来说,已知有通过对其形状进行革新性变化来降低尺寸和成本的技术(见已公布但未审查的日本申请No.2002-164132)。
为了将同轴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相连,将作为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的缆芯和作为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屏蔽分开,使得它们分别与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结果,同轴电缆的缆芯部分地暴露于屏蔽之外。在这种状态下,在通过同轴电缆来传输几千兆赫的高频信号时,无法保持特性阻抗的匹配,因此VSWR下降。这里,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Z0可如下所述地来表达:
Z 0 = R + j 2 πfL G + j 2 πfC - - - ( 1 )
其中,R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Ω/cm);G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导(1/Ωcm);L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感(H/m);C为同轴电缆的每单位长度的电容(F/m)。然而,在高频时,由于电阻R和电导G可以被忽略,因此特性阻抗Z0取决于电感L与电容C之比。在同轴电缆的缆芯部分地暴露于屏蔽之外的情况下,在阻抗Z0中加入了暴露于屏蔽之外的缆芯部分的电感电抗XL1
XL1=2πfL    (2)
由于在传输信号为几百兆赫时缆芯的暴露部分的电感L1的值非常小,因此缆芯的暴露部分的电感电抗XL1可被忽略。然而,对于千兆赫级的传输信号而言,电感电抗XL1的值增大,因而不能忽略电感电抗XL1。这样就无法保持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因而VSWR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频率特性优良的同轴连接器,即使在经由同轴电缆来传输千兆赫级的高频信号时,也可以保持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因而能够提高VSWR。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触头、护套和外壳。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护套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外壳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可以调节由触头和内导体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以及该部分和护套之间的电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便使同轴电缆具有预定值的特性阻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触头、护套和外壳。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护套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外壳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可以调节由触头和内导体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以及该部分和护套之间的电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便使内导体上的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与内导体相连的触头、外壳以及与外导体相连的护套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等于同轴电缆上的其中内导体被外导体完全覆盖的区域的特性阻抗。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包括触头、护套、外壳、形成于护套中的平坦区域以及形成于触头中的调节区域。触头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护套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外壳支撑了触头并使触头与护套绝缘。调节区域与护套的平坦区域相对,而外壳处于它们之间。可根据调节区域的大小来增大或减小内导体上的未被外导体覆盖的部段、与内导体相连的触头、外壳以及与外导体相连的护套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调节区域的大小使得该平均特性阻抗等于同轴电缆上的其中内导体被外导体完全覆盖的区域的特性阻抗。
在任一上述方面中,进行调节以使当与连接器相连时,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为预定值。因此,即使在经由同轴电缆来传输千兆赫级的高频信号时,也可以保持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因而能够提高VSWR。
附图说明
从下述介绍中并结合附图,可以更完全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和另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A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同轴连接器的顶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A是沿图1A中的线IIA-IIA的剖视图;
图2B是沿图1A中的线IIB-IIB的剖视图;
图3A是包括在图1A所示连接器中的触头的顶视图;
图3B是图3A所示触头的侧视图;
图4A是包括在图1A所示连接器中的外壳的顶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外壳的侧视图;
图4C是图4A所示外壳的后视图;
图5A是包括在图1A所示连接器中的护套的顶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护套的侧视图;
图5C是图5A所示护套的正视图;和
图6是显示了图1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装配过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
图1A和1B是可与同轴电缆50相连的同轴连接器1的外部视图。图1A是同轴连接器1的顶视图,而图1B是同轴连接器1的左侧视图。图1B中的箭头表示同轴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未示出)相连的方向。图2A和2B是显示了同轴连接器1的剖面结构的视图。图2A是同轴连接器1沿图1A中的线IIA-IIA的剖视图,而图2B是同轴连接器1沿图1A中的线IIB-IIB的剖视图。
如图1A,1B,2A和2B所示,同轴连接器1具有触头2、外壳3和护套4。同轴连接器1还具有位于其底侧(图1B的下侧)的接头6,其用于如下所述地与另一连接器相连。也就是说,处于与同轴电缆50相连的状态下的同轴连接器1可在与同轴电缆50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与另一连接器相连。同轴电缆50具有作为可传输信号的内导体的缆芯51、覆盖了缆芯51的外周边的绝缘体52、作为覆盖了绝缘体52的外周边的外导体的屏蔽53,以及覆盖了屏蔽53的外周边的外皮54。同轴电缆50在缆芯51、绝缘体52、屏蔽53以此顺序在各个预定长度处暴露出来的状态下与同轴连接器1相连。
参考图3A和3B来说明触头2。图3A和3B是触头2的外部视图。图3A是触头2的顶视图,而图3B是触头2的左侧视图。
触头2为金属件,其可与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电连接,并且与和同轴连接器1相连的另一连接器电连接。触头2具有作为电容调节区域或调节区域的电容调节板11、作为内部夹的缆芯夹12,以及插脚接合件13a和13b。
电容调节板11是一薄板,其可调节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电容调节板11形成于触头2上的接近同轴电缆50的末端的前端处(图3A和3B中的左侧)。电容调节板11具有形成为直线的前端,在另一端的相对侧(图3A中的上侧和下侧)处形成有缺口。电容调节板11根据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而形成为具有预定大小的形状,该电容具有可使与同轴连接器1相连的同轴电缆50具有预定值特性阻抗(如50Ω)的值。
如上所述,同轴电缆50在传输高频信号时具有特性阻抗Z0,其由缆芯51的电抗L与缆芯51和屏蔽53之间的电容C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见公式(1))。然而,由于在同轴电缆50与同轴连接器1相连时绝缘体52与缆芯51部分地暴露于屏蔽53之外,因此在缆芯51上的未被屏蔽53所覆盖的部段、即内导体上的未被外导体所覆盖的部段中产生了新的电感电抗XL。因此,当高频信号经由连接器1传输时,电感电抗XL增大到不能被忽略的程度。因此,缆芯51上的未被屏蔽53所覆盖的部段、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外壳3以及护套4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变得不等于同轴电缆50本身的特性阻抗Z0。也就是说,特性阻抗的匹配恶化。
因此,对于连接器1来说,应当保证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这样,电感电抗XL可被电容电抗XC所抵消。也就是说,缆芯51上的未被屏蔽53所覆盖的部段、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外壳3以及护套4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等于同轴电缆50本身的特性阻抗Z0。具体地说,通过改变电容调节板11的形状,就可将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调节到需要被保证的电容。作为示例,通过改变电容调节板11沿着同轴电缆50轴线的长度,就可以调节电容调节板11的大小,从而保证所需的电容。当要增大所保证的电容时,可在同轴电缆50的轴线上加长电容调节板11。当要减小所保证的电容时,可在同轴电缆50的轴线上缩短电容调节板11。
为了以这种方式来调节电容调节板11的大小,应当保证有多个具有不同形状且适于所用同轴电缆50的特性阻抗的电容调节板11的触头2待用,例如50Ω的触头和70Ω的触头。
缆芯夹12用于将触头2和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电连接。缆芯夹12是大致矩形的弯曲部分,其从触头2的后缘(图3B中的右侧)向上(图3B中的上方)垂直地伸出。在缆芯夹12的中心形成有凹口16。当连接在同轴连接器1和同轴电缆50之间时,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便接合于缆芯夹12的凹口16中。
插脚接合件13a,13b用于与另一连接器的插脚相连。插脚接合件13a,13b是大致矩形的两个弯曲部分,它们分别从触头2的左、右端的中心附近向下(图3B中的下方)伸出。插脚接合件13a,13b构成了一对接头6。插脚接合件13a,13b弯曲成向内地倾斜,以减小这两个部分之间的朝向末端的间距。此外,插脚接合件13a,13b的末端弯曲到触头2之外。当连接在同轴连接器1和另一连接器之间时,另一连接器的插脚插入到插脚接合件13a,13b之间,并通过弯曲压力来保持住。
这样,可通过对一个已预先成形的板状金属片进行弯曲来形成触头2。同时,触头2的表面被镀金,以便提高导电率。然而,用于电镀触头2的材料并不受到限制,它也可以是另一种金属,例如银。
现在将参考图4A,4B和4C来说明外壳3。图4A到4C是外壳3的外部视图。图4A是外壳3的顶视图,图4B是外壳3的左侧视图,而图4C是外壳3的后视图。图4A到4C显示了在下面将介绍的门28打开的状态。
外壳3是设于触头2和护套4之间的介电体,其用于支撑触头2并使触头2在同轴连接器1的结构内与护套4绝缘。外壳3的下侧(图4B中的下侧)与触头2和护套4一起构成了接头6。外壳3具有作为圆柱形触头夹以容纳和夹持触头2的触头容纳部分21,以及用于容纳同轴电缆50的矩形的电缆容纳部分22。触头容纳部分21具有触头布置孔26、接合件插入孔27、门28和插脚插入孔23(见图2B)。触头容纳部分21具有圆柱形的外周表面,其后部与电缆容纳部分22的一个端面整体式相连。
触头布置孔26形成在触头容纳部分21的上表面(图4B中的上方)的中心。当触头2容纳于触头容纳部分21中时,触头2的包括电容调节板11在内的扁平部分接合于触头布置孔26中。
方形的接合件插入孔27形成于触头布置孔26的底部。接合件插入孔27具有与触头布置孔26相通的上侧以及与插脚插入孔23相通的下侧。当触头2容纳于触头容纳部分21中时,两个插脚接合件13a,13b穿过接合件插入孔27而插入,并位于插脚插入孔23的各侧。
门28用于打开和关上触头布置孔26和下面将介绍的电缆插入槽29。门28具有与触头容纳部分21的左上表面整体式相连的端面(图4B中的下侧),因此门28沿着同轴电缆50的轴线延伸。通过弯曲这一连接点,就可以打开和关上门28。同时,门28具有另一端面(图4B中的上侧),其具有可将门28保持在关上状态的锁定机构。
插脚插入孔23形成于触头容纳部分21的下侧(图4B中的下侧)的中心,构成了接头6的一部分。当触头2容纳于触头容纳部分21中时,经由接合件插入孔27而插入的两个插脚接合件13a,13b位于插脚插入孔23的各侧(图4B中的上、下侧)。在这种状态下,同轴连接器1的插头的插脚插入到插脚插入孔23中并与之接合。
下面将参考图5A,5B和5C来说明护套4。图5A到5C是护套4的外部视图。图5A是护套4的顶视图,图5B是护套4的左侧视图,而图5C是护套4的正视图。图5A到5C显示了处于装配同轴连接器1前的状态下的护套。图5B中的箭头表示在如下所述地装配同轴连接器1时夹子32,33,34,35的移动方向。
护套4是与同轴电缆50的屏蔽53和连接到同轴连接器1上的另一连接器电连接的金属件。护套4具有作为外壳夹的外壳接合部分31、触头容纳夹32、电缆容纳夹33、作为外部夹的屏蔽夹34,以及作为外皮夹的电缆夹35。这些部分以线性顺序相邻地设置形成。
外壳接合部分31与外壳的触头容纳部分21相接合。此外,当将同轴连接器1与另一连接器相连时,外壳接合部分31与另一连接器的外壳相连,因而其构成了接头6的一部分。外壳接合部分31为圆柱形。将触头容纳部分21插入到外壳接合部分31的圆柱形空间内将导致它们接合在一起。通过将护套4的前端(图5A,5B中的左端)处左、右侧(图5A中的上、下侧)处的两个薄片部分弯曲成半圆形以使薄片的边缘相互面对,就形成了外壳接合部分31。外壳接合部分31的前端的直径减小,从而增加了在其与另一连接器的外壳相连时的压力。在外壳接合部分31的前端上形成了两个凹口。因此,当将连接器1插入到另一连接器中或从另一连接器中取出来时,外壳接合部分31会产生偏转。在外壳接合部分31的外周的下部,形成了大致矩形的薄夹持片36a,36b。夹持片36a,36b增加了同轴连接器1的强度。在装配同轴连接器1时,在使外壳接合部分31的前端设置成朝下之后,电缆容纳夹33将夹持片36a,36b与电缆容纳部分22夹在一起(见图1A和1B)。
在同轴连接器1装配好的状态下,触头容纳夹32将外壳3的触头容纳部分21和外壳接合部分31夹在一起。触头容纳夹32设置在外壳接合部分31之后并与之相邻,并且具有两个大致矩形的弯曲部分,它们从护套4的左、右端向下(图4B中的下侧)延伸出来。通过扣压两个大致矩形的弯曲部分,便可将触头容纳部分21和外壳接合部分31夹在一起(见图1A和1B)。触头容纳夹32具有位于其顶面处的平坦区域。在同轴连接器1装配好时该顶面与电容调节板11的平表面相对,而外壳3处于它们之间。另外,在该顶面的中心周围形成了向下的凸起。在同轴连接器1装配好时,该平坦区域与外壳3的门28牢固地且紧密地接触。
在同轴连接器1装配好时,电缆容纳夹33将外壳3的电缆容纳部分22与外壳接合部分31的夹持片36a,36b夹在一起。电缆容纳夹33设置在触头容纳夹32之后并与之相邻,并且具有两个大致矩形的弯曲部分,它们从护套4的左、右端向下延伸出来。通过扣压该弯曲部分,便可将电缆容纳部分22与夹持片36a,36b夹在一起(见图1A和1B)。
在将同轴连接器1与同轴电缆50相连时,屏蔽夹34夹住了同轴电缆50的屏蔽53的暴露部分。屏蔽夹34设置在电缆容纳夹33之后并与之相邻,并且具有两个U形的弯曲部分,它们从护套4的左、右端向下延伸出来。通过扣压该弯曲部分,便可将屏蔽53夹住(见图1A和1B)。
在将同轴连接器1与同轴电缆50相连时,电缆夹35夹住了同轴电缆50。电缆夹35设置在屏蔽夹34之后并与之相邻,并且具有两个U形的弯曲部分,它们从护套4的左右端向下延伸出来。通过扣压该弯曲部分,便可将同轴电缆50夹住(见图1A和1B)。在同轴连接器1装配好时,通过在触头容纳夹32和外壳接合部分31相交的部分处弯曲大约90度,便使夹子32到35沿着图5B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朝向外壳接合部分31运动。
这样,通过将单个金属片弯曲成预定的形状便可形成护套4。同时,可在护套4的表面上镀金,以便提高导电率。然而,用于电镀护套4的材料并不受到限制,它也可以是另一种金属,例如银。
现在将参考图6来介绍装配同轴连接器1的过程。图6是显示了装配同轴连接器1的过程的视图。箭头71,72,73和74均表示装配期间部件的运动方向。
最初,使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绝缘体52和屏蔽53在预定的长度处顺序地暴露出来。暴露出的缆芯51例如沿着箭头71所示的方向接合到触头2的缆芯夹12的凹口16中。这就将触头2和同轴电缆50连接在一起。
然后,将与同轴电缆50相连的触头2沿着箭头72所示的方向置于外壳3的触头容纳部分21中。此时,触头2接合于触头容纳部分21的触头布置孔26中,而触头2的两个插脚接合件13a,13b插入到接合件插入孔27中,从而处于插脚插入孔23中。同时,将同轴电缆50插入到外壳3的电缆插入孔22中。然后,将插入到电缆容纳部分22中的同轴电缆50接合于电缆容纳部分22的电缆插入槽29中。在这种状态下,关上外壳3的门28。关上门28使得同轴电缆50的触头2和暴露的缆芯51被构成了外壳3的介电体所盖住。
然后,沿着箭头73的方向将与同轴电缆50相连的外壳3的触头容纳部分21插入并接合于护套4的外壳接合部分31中。此时,由触头2的两个插脚接合件13a,13b、外壳3的触头容纳部分21的插脚插入孔23以及护套4的外壳接合部分31一起构成了接头6。
此外,在触头容纳夹32和外壳接合部分31相交的部分处沿着箭头74的方向将护套4的各个夹子32到35朝向构成了接头6的外壳接合部分31弯曲大约90度。此时,外壳接合部分31被触头容纳夹32夹住。同时,外壳接合部分31的夹持片36a,36b和外壳3的电缆容纳部分22被电缆容纳夹33所夹住。与此同时,同轴电缆50的屏蔽53的暴露部分被屏蔽夹34所夹住,而同轴电缆50被电缆夹35所夹住。这样,护套4便覆盖在外壳3上。特别是,触头2的电容调节板11和护套4的触头容纳夹32的平坦区域设置成相互平行,从而将外壳3的门28及其附近部分牢固地夹在中间。
然后扣压触头容纳夹32、电缆容纳夹33、屏蔽夹34和电缆夹35。这样,触头容纳夹32夹紧了外壳接合部分31,电缆容纳夹33夹紧了夹持片36a,36b和电缆容纳部分22,屏蔽夹34夹紧了屏蔽53,而电缆夹35夹紧了同轴电缆50。
在如上所述地装配起来的同轴连接器1中,介电外壳3覆盖了与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此外,与屏蔽53相连的护套4覆盖了外壳3。这样,就可在由触头2和缆芯51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屏蔽53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保证预定的电容。特别是,外壳3的门28设置在触头2的电容调节板11的上表面的上方并与之平行。此外,护套4的触头容纳夹32的平坦区域设置成与门28的上表面相邻。因此,门28设置在相互间平行的电容调节板11和触头容纳夹32的平坦区域之间(见图1A和1B),并且可在由触头2和缆芯51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屏蔽53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大体上得到预定的电容。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经由同轴电缆50来传输高频信号时,产生于由缆芯51上的屏蔽53被除去的暴露部段和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处的电感电抗分量被产生于由触头2和缆芯51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屏蔽53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静电电抗分量所抵消,该静电电抗分量可由电容调节板11来调节。这样,即使经由同轴电缆50来传输千兆赫级的高频信号,也可以保持同轴电缆50的特性阻抗,因而提高了VSWR。
同时,由于触头2的电容调节板11和护套4的触头容纳夹32的平坦区域平行地设置并且将外壳3的门28夹在中间,因此就可以有效地保证所需的电容。
此外,由于电容调节板11形成为沿着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延伸,因此同轴连接器1只占用了较少的空间。
另外,根据同轴电缆50的特性阻抗来制备具有不同形状的电容调节板11的多个触头3,就可以使多个同轴电缆50容易地适应于不同的特性阻抗。
同时,由于触头2设有缆芯夹12,就可在触头2和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而且,由于外壳3具有触头容纳部分21,因此可在外壳3和触头2之间得到有效的接触。此外,由于护套4具有触头容纳夹32、电缆容纳夹33、屏蔽夹34和电缆夹35,因此可在同轴连接器1和同轴电缆50之间得到可靠的连接。
此外,由于触头2和护套4均可由单块金属板制成,因此便降低了同轴连接器1的成本。
另外,由于同轴连接器1具有可在垂直于同轴电缆50的轴线的方向上与另一连接器相连的接头6,因此同轴电缆50所施加的应力更小。
上述实施例构造成可调节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即,该结构也可调节由触头2和缆芯51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屏蔽53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的电感,或者是该结构可同时调节上述电容和电感。
而且,该实施例构造成可通过电容调节板11来调节由缆芯51及绝缘体52的暴露在屏蔽53之外的部段和与缆芯51相连的触头2所构成的部分与护套4之间的电容。然而,如果可由其它方式来调节该电容的话,那么可以不使用这一结构。例如,该结构可通过改变外壳3的介电材料来调节由触头2和缆芯51上的与触头相连但未被屏蔽53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与扩套4之间的电容。
此外,虽然该实施例构造成使得电容调节板11形成在触头2中,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电容调节板11也可形成在护套4中。
而且,虽然该实施例构造成使得电容调节板11形成为薄板,然而也可使用其它的结构,只要能够在触头2和护套4之间保证所需的电容。例如,它可在结构上形成为矩形或圆柱形。
此外,虽然该实施例构造成使得电容调节板11设置成与护套4的触头容纳夹32的平坦区域平行,然而也可使用其它的结构,只要能够在触头2和护套4之间保证所需的电容。例如,电容调节板11可在结构上形成为倾斜于护套4的平坦区域。
另外,虽然该实施例构造成使得电容调节板11设置成沿着同轴电缆50的轴线而延伸,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电容调节板11可在结构上设置成与同轴电缆50的轴线形成另一角度,例如垂直于同轴电缆50的轴线。
另外,该实施例通过改变电容调节板11在同轴电缆50的轴线上的长度来调节电容,然而也可使用其它的结构,只要能够保证所需的表面积。例如,该结构可通过改变电容调节板11在垂直于同轴电缆50的轴线上的长度来调节电容。或者,该结构可通过改变扁平的电容调节板11自身的形状来调节电容。
同时,虽然触头2通过缆芯夹12来夹住同轴电缆50的缆芯51,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即触头2和缆芯51可通过焊接相连,或者可通过具有另一夹紧机构的部件与缆芯夹12一起来夹住缆芯51。
同时,虽然外壳3构造成可夹住容纳于触头容纳部分21中的触头2,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触头2可通过扣压薄板来被夹住,或者可以设置不夹位触头2的结构。在触头2不被夹住的情况下,触头2可通过粘合剂固定在外壳3上。或者,该结构还可另外设有具有另一夹紧机构的部件,以便将触头2夹住。
此外,虽然护套4构造成通过外壳接合部分31、触头容纳夹32和电缆容纳夹33来夹住外壳3,并且通过屏蔽夹34和电缆夹35来夹住同轴电缆50,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该结构只需具有一部分这些夹子,或者该结构可通过具有另一夹紧机构而不是这些夹子的部件来将护套4和外壳3保持在一起。
同时,虽然该实施例构造成使得触头2和护套4均由单块金属板制成,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它们可由金属板的组合来形成。
此外,虽然该实施例构造成使得同轴连接器1与垂直于同轴电缆50的轴线的另一连接器相连,然而该结构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该结构可与和同轴电缆50同轴的另一连接器相连。
虽然已经结合上述具体的实施例来介绍了本发明,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可以进行多种替换、修改和变更。因此,上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许多种变化。

Claims (11)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
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电连接的触头;
与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电连接的护套;
支撑了所述触头并使所述触头与所述护套绝缘的外壳;
形成于所述护套中的平坦区域;和
形成于所述触头中的调节区域,所述调节区域与所述护套的平坦区域相对,所述外壳夹在它们中间;
其中,根据所述调节区域的大小来增大或减小所述内导体上的未被所述外导体覆盖的部段、与所述内导体相连的触头、所述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导体相连的所述扩套之间的平均特性阻抗;和
所述调节区域的大小调节成使得所述平均特性阻抗等于所述同轴电缆上的其中所述内导体被所述外导体完全覆盖的区域的特性阻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区域制成为薄板的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区域形成为沿着所述同轴电缆的轴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区域在所述同轴电缆的轴线上具有一定宽度,所述宽度根据在所述护套和由所述触头与连接在触头上的所述内导体上的未被所述外导体覆盖的部段所构成的部分之间所需要保证的电容来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具有用于夹住所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的内部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用于夹住所述触头的触头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具有用于夹住所述同轴电缆的外皮的外皮夹、用于夹住所述同轴电缆的外导体的外部夹和用于夹住所述外壳的外壳夹中的至少其中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由单块金属板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由单块金属板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缆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同轴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相连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缆可传输千兆赫级的信号。
CNB2004100589084A 2003-07-17 2004-07-19 同轴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63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5823/2003 2003-07-17
JP2003275823A JP3822871B2 (ja) 2003-07-17 2003-07-17 同軸コネクタ
JP275823/03 2003-07-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7985A CN1577985A (zh) 2005-02-09
CN1322632C true CN1322632C (zh) 2007-06-20

Family

ID=34056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5890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2632C (zh) 2003-07-17 2004-07-19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04715B2 (zh)
JP (1) JP3822871B2 (zh)
CN (1) CN1322632C (zh)
HK (1) HK1072502A1 (zh)
TW (1) TWI3261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7242U (en) * 2006-07-14 2007-03-01 Insert Entpr Co Ltd Improved structure of microwave connector for RF communication
US7485000B2 (en) * 2006-10-20 2009-02-03 Jiangsu Famfull Electronics Co., Ltd.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465191B1 (en) * 2008-04-22 2008-12-16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oaxial connector
US7909645B2 (en) * 2008-06-24 2011-03-2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housing
US8043131B2 (en) * 2008-09-19 2011-10-25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Electrical cable contact
US9124009B2 (en) * 2008-09-29 2015-09-01 Amphenol Corporation Ground sleeve having improved impedance control and high frequency performance
US20100093210A1 (en) * 2008-10-10 2010-04-15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11121855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同軸コネクタ
CN102842838B (zh) * 2012-08-01 2015-01-0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其线缆连接器
JP5836259B2 (ja) * 2012-11-28 2015-12-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付き同軸端子
JP6399594B2 (ja) * 2014-12-02 2018-10-0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絶縁性能を高め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10733167B2 (en) * 2015-06-03 2020-08-04 Xilinx,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data to provide to a data analyser
JP6330851B2 (ja) 2016-05-25 2018-05-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US9960550B2 (en) * 2016-07-25 2018-05-0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JP6751940B2 (ja) * 2016-11-15 2020-09-0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圧接接続型コンタクト及び同軸コネクタ
CN109950719B (zh) * 2017-12-20 2020-12-04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9190A (en) * 1995-10-04 1999-02-09 Ems-Inventa Ag Adhesion promoter
US6508668B1 (en) * 1999-07-30 2003-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for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4082B2 (ja) 1996-06-03 2001-02-13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ー
US6264475B1 (en) * 1999-05-19 2001-07-24 Antay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Coaxial receptace
JP3712590B2 (ja) 2000-04-03 2005-11-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02270305A (ja) 2001-03-13 2002-09-2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607875B2 (ja) 2001-03-29 2005-01-05 日本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同軸プラグ
US6822542B2 (en) * 2001-07-26 2004-11-23 Xytrans, Inc. Self-adjusted subminiature coaxial connector
JP3946096B2 (ja) 2001-09-11 2007-07-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03282195A (ja) * 2002-03-22 2003-10-03 Jst Mfg Co Ltd 同軸コネクタ用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同軸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9190A (en) * 1995-10-04 1999-02-09 Ems-Inventa Ag Adhesion promoter
US6508668B1 (en) * 1999-07-30 2003-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L-shaped coaxi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for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014416A1 (en) 2005-01-20
JP2005038765A (ja) 2005-02-10
TW200505107A (en) 2005-02-01
US7204715B2 (en) 2007-04-17
CN1577985A (zh) 2005-02-09
TWI326138B (en) 2010-06-11
HK1072502A1 (en) 2005-08-26
JP3822871B2 (ja) 2006-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2632C (zh) 同轴连接器
US9859663B2 (en)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system
US6955565B2 (en) Cable connector with shielded termination area
US7833054B2 (en) Connector
CN103986025B (zh) 具有排流线和接地箍的电缆组件和连接器模块
US5716236A (en) System for terminating the shield of a high speed cable
US9166305B2 (en) Coaxial electric connector
US6783386B2 (en) Strain relief device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high frequency data signals
US20210242617A1 (en) Board-to-board radio frequency plug and and receptacle
HU216922B (hu) Csatlakozósor nagy sebességű átvitelhez távközlési és adatfeldolgozási célokra
KR101938986B1 (ko)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동축 케이블 접속 방법
CN1421060A (zh) 采用耐磨啮合方式的连接器
KR100631099B1 (ko) 통신이나 데이터전송용 연결스트립을 위한 차폐장치
CN109103629A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头、插座及其组件
EP212277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222820A (zh) 同轴连接器以及基板用连接器
KR100910713B1 (ko) 동축 케이블 콘택트
CN108418022A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座
US4441779A (en) Contact device for a multiconductor cable
CN108649356A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头
CN208674425U (zh) 板对板型射频插头、插座及其组件
US5607321A (en) Cable plug connector
US6824412B2 (en) Auto-latching sliding contact mechanism enabling impedance matching between two connectors
CN108682991A (zh) 板对板型射频头
US6406303B1 (en) Coaxial-lik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7250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