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5009A - 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5009A
CN102405009A CN2010800174215A CN201080017421A CN102405009A CN 102405009 A CN102405009 A CN 102405009A CN 2010800174215 A CN2010800174215 A CN 2010800174215A CN 201080017421 A CN201080017421 A CN 201080017421A CN 102405009 A CN102405009 A CN 102405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ing
joint ring
joint
articulate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4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5009B (zh
Inventor
北川英哉
今井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05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5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nsertion parts, e.g. vertebr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第一节环(12)包括一对第一铰接部(15),该第一铰接部(15)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在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第二节环(13)包括一对第二铰接部(30),该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在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并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一铰接部(15)和第二铰接部(30)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和/或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具有轴向台阶部(23、43),该轴向台阶部(23、4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节环(12、13)的整个长度,并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配置在比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外周侧突出节环(12、13)的壁厚的位置。

Description

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及用于形成内窥镜弯曲部的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内窥镜具有向体腔内插入的细长的插入部、及与插入部的基端侧连接的操作部。插入部包括细长并具有挠性的挠性管、连接于挠性管的顶端侧并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以及连接于弯曲部的顶端侧的顶端硬性部。弯曲部包括弯曲管、及覆盖在弯曲管的外周面上的橡胶材料等的外皮管。弯曲管沿内窥镜弯曲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多个节环并由该多个节环彼此可转动地连结而形成。最靠顶端硬性部侧的节环即前端节环连接于顶端硬性部,最靠操作部侧的节环即后端节环连接于挠性管。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构造的内窥镜弯曲部:对带状的节环准备体进行圆环化而形成节环,并使多个节环彼此可转动地连结。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弯曲管的制造方法:对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从而连续地形成带状的节环准备体,并连结多个节环准备体,之后对节环准备体进行成批圆环化。在该弯曲管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对板状构件进行冲压加工从而连续地形成带状的节环准备体。节环准备体具有第二舌片部和一对第一舌片部,该一对第一舌片部设置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在进行圆环化后配置为在节环的周向上彼此分开180°,该第二舌片部设置在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在进行圆环化后配置为在节环的周向上与第一舌片部分开大致90°。在第一舌片部上形成有通孔。在第二舌片部上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有突出部。
接着,通过使第一舌片部的通孔与相邻的节环准备体的第二舌片部的突出部依次连结,而连结多个节环准备体。然后,进行节环准备体的圆环化,接合节环准备体的两端。由此,形成节环。通过如上进行,形成弯曲管。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1-210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853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弯曲部中,在进行带状节环准备体的圆环化之后连结多个节环。在该制造方法中,由于在形成为圆筒面状的状态下配合可旋转的连结部的轴,因此与在连结节环准备体之后进行成批圆环化的情况相比较,对节环之间进行连结的作业较为困难。因此,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降低。
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弯曲管的制造方法中,在连结节环准备体之后进行成批圆环化。因而,在平板状的状态下配合可旋转的连结部的轴,使连结部形成为圆筒面状。因此,虽然连结部形成为圆筒面状,但也能确保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但是,由于最靠顶端硬性部侧的前端节环及最靠操作部侧的后端节环分别连结于顶端硬性部、挠性管,因此与其他节环的形状不同。因此,不能与其他节环相同地形成前端节环、后端节环。因而,与其他节环独立地形成前端节环、后端节环,分别进行连结,从而形成弯曲管。但是,在该制造方法中,产生节环的形成及弯曲管的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并且弯曲管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优异的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窥镜弯曲部,其包括弯曲管,该弯曲管由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这两种节环以该第一节环和该第二节环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上述第一节环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该第一铰接部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其具有第一连结部,该第一连结部是与上述第二节环相连结的连结部;以及第一两侧平面部,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的两侧;上述第二节环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该第二铰接部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其具有与上述第一节环的上述第一连结部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以及第二两侧平面部,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的两侧,并与上述第一铰接部的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上述第一节环的上述第一铰接部和上述第二节环的上述第二铰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和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之间和/或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和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之间具有轴向台阶部,该轴向台阶部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上述第一节环和/或上述第二节环的整个长度,并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向上述弯曲管的外周侧突出上述节环的壁厚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弯曲管的制造方法,该弯曲管由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这两种节环以该第一节环和该第二节环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该弯曲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第一板状构件上,以将上述第一节环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一节环准备体的周向上的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的边缘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将上述第二节环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二节环准备体的间隙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工序;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为另一构件的第二板状构件上,以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周向上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与上述第二板状构件的边缘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间隙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工序;在设置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的第一连结部和设置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第二连结部中的一者上,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突出部的工序;在上述第一连结部和上述第二连结部中的另一者上,形成用于与上述突出部配合的通孔的工序;以使上述第一板状构件和上述第二板状构件重叠的状态,使上述突出部和上述通孔配合,并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工序;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的上述边缘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之间,并在第二冲裁边料部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的上述边缘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之间的工序;以及利用弯曲加工使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圆环化,并接合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的周向上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确保各节环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并且弯曲管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优异的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二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B是放大表示图10A的范围10B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三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板状构件在进行台阶弯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准备体在进行台阶弯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13B-13B线剖面图;
图1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第四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翻边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C是图14B的14C-14C线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第五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板状构件在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准备体在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在进行重叠工序及翻边扩展工序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之间的连结部的翻边扩展工序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在进行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在进行弯曲工序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
图2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
图2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
图22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
图2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
图2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
图2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
图2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
图2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一节环的剖面图;
图2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剖面图;
图2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
图27A是图26的27A-27A线剖面图;
图27B是图26的27B-27B线剖面图;
图2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
图29A是图28的29A-29A线剖面图;
图29B是图28的29B-29B线剖面图;
图3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
图31A是图30的31A-31A线剖面图;
图31B是图30的31B-31B线剖面图;
图3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剖面图;
图33A是图32的33A-33A线剖面图;
图33B是图32的33B-33B线剖面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俯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两端节环的立体图;
图36A是图35的36-36线剖面图;
图36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弯曲管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内窥镜1整体结构的图。内窥镜1包括用于插入到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2、及连接于插入部2的基端侧的操作部3。插入部2包括细长并具有挠性的挠性管4、连接于挠性管4的顶端侧的弯曲部5、以及连接于弯曲部5的顶端侧的顶端硬性部6。在操作部3中设置有用于进行弯曲部5的弯曲操作的操作把手7等。
弯曲部5具有弯曲管10、及用于覆盖弯曲管10的外周面的橡胶材料等的具有柔软性的外皮管(未图示)。
图2是表示弯曲管10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在弯曲管10中设置有由前端节环11A和后端节环11B构成的两端节环11,该前端节环11A连结于顶端硬性部6,该后端节环11B连结于挠性管4。在两端节环11之间沿插入部2的长度方向交替并列设置有2种大致圆环状的节环12、13(以下称作第一节环12、第二节环13)。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彼此可转动地连结。
图3是表示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如图3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的平面状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在第一铰接部15和第一周壁部16之间形成有第一棱线17。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面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铰接部15具有沿第一节环12的周向的长度L1。第一铰接部15具有大致椭圆状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形成有轴向台阶部2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2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1。如图3所示,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连结部即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周壁部16形成为圆筒面状,具有沿圆筒面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即周长L2。在一对第一周壁部16的任意一者上设置有第一线接收部28。第一线接收部28在第一周壁部16上沿周向形成2条狭缝27,使2条狭缝27之间的带状部分朝向径向内侧呈C字形突出,从而形成第一线接收部28。第一线接收部28配置为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与第一中央平面部20分开90°。在这里,周长L2是不包含第一线接收部28的突出部分的长度。
另外,如后述那样,第一节环12是通过抵接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两端面而接合抵接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由此,在第一节环12上,沿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第一接合部29。
如图3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在第二铰接部30和第二周壁部31之间形成有第二棱线32。第二节环13的壁厚与第一节环12的壁厚大致相同。
图5是图2的V-V线剖面图。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铰接部30具有大致椭圆状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二铰接部30形成为平面状,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与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相等。如图3所示,在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连结部即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二节环13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周壁部31形成为圆筒面状。第二周壁部31的沿圆筒面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即周长L4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相等。由此,一对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和一对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S1=2L1+2L2)、以及一对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一对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S2=2L3+2L4)相等。此外,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与第一周壁部16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第一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以及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在一对第二周壁部31的任意一者上设置有第二线接收部36。第二线接收部36利用与第一线接收部28相同的制法形成。第二线接收部36配置为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与第二铰接部30分开90°。在这里,周长S2是不包含第二线接收部36的突出部分的长度。
另外,如后述那样,第二节环13是通过抵接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两端面而接合抵接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由此,在第二节环13上,沿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接合部38。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面图。如图3和图6所示,通过配合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和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如图6所示,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和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26和突出部35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该防脱部39扩展为其直径d1大于等于通孔26的直径d2。
当连结了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时,第一线接收部28和第二线接收部36配置为在弯曲管10的周向上彼此分开180°。利用贯穿于第一线接收部28和第二线接收部36的各操作线,向2个方向弯曲操作弯曲管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管10为向2个方向弯曲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向4个方向弯曲的结构。
此外,当连结了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时,在弯曲管10的周向上,自第一铰接部15至第一接合部29的角度与自第二铰接部30至第二接合部38的角度大致相同。
接着,说明两端节环11。图7是图2的VII-VII线剖面图。如图2和图7所示,两端节环11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彼此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两端节环铰接部47、以及设置于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的一对两端节环周壁部48。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两端节环周壁部48之间形成有两端节环棱线96。两端节环铰接部47具有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设置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的两端节环11(弯曲管10)的周向两侧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以及形成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轴向台阶部93。即,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结构与第一节环12的第一铰接部15大致相同。
但是,如图2所示,在两端节环1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中,仅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的两端节环11的轴向(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有两端节环连结部即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结构与第一舌片部25相同,在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通过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通孔26和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的配合,使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连结。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与配设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该嵌合部49朝向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相反的方向突出。前端节环11A利用嵌合部49与顶端硬性部6嵌合,后端节环11B利用嵌合部49与挠性管4嵌合。
两端节环周壁部48的结构与第一节环12的第一周壁部16大致相同,形成为圆筒面状。但是,在两端节环周壁部48上未设置有第一线接收部28。此外,与第一节环12相同,在两端节环11上形成有两端节环接合部97。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的制造方法。图8是表示弯曲管10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首先,在步骤S101~S104中,进行金属制的第一板状构件51的加工,形成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和第一节环准备体12a,该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用于形成两端节环11,该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用于形成第一节环12。以下,说明步骤S101~S104。另外,步骤S101~S104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进行。
图9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9所示,利用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形成两端节环11的两端节环舌片部95及第一节环12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
图10A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0A所示,利用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形成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该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用于形成第一节环12的第一线接收部28。图10B是放大表示图10A的范围10B的图。如图10B所示,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具有2条狭缝27。在进行后述的圆环化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弯曲工序S112之后,使2条狭缝27之间的带状部分朝向第一节环12的径向内侧突出成C字形,从而形成第一线接收部28。
图11是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1所示,利用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形成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和第一节环准备体12a,该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用于形成两端节环11,该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用于形成第一节环12。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53,该间隙53具有适于配置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间隔。同样,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和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也形成有间隙99,该间隙99具有适于配置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间隔。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上形成有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上形成有第一舌片部25。此时,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在弯曲管10的周向(图11的箭头A的方向)上的两端部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55与第一边缘56连结。此外,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在弯曲管10的轴向(图11的箭头B的方向)上与设置有两端节环舌片部9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利用两端冲裁边料部58与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连结。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上设置有8个第一定位用孔59。另外,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可以是仅有一端部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55与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连结、另一端与第一边缘56未连结的结构。
图12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51在进行台阶弯曲工序S104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2所示,利用台阶弯曲工序S104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上形成轴向台阶部93,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上形成轴向台阶部23。图13A是表示进行台阶弯曲工序S104之后的状态下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图,图13B是图13A的13B-13B线剖面图。如图13A及图13B所示,进行台阶弯曲工序S104之后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包括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和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在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和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之间设置有第一棱线形成部17a,该第一棱线形成部17a用于在进行后述的圆环化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弯曲工序S112之后形成第一棱线17。利用轴向台阶部23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处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形成台阶。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轴向台阶部23处的高低差与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壁厚相等。此时,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边缘56和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利用台阶弯曲工序形成台阶部23b。通过设置台阶部23b,第一板状构件51的边缘56和第一中央平面部2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同样,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的两端节环铰接部准备部47a上也利用轴向台阶部93形成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
接着,在步骤S105~S108中,进行金属制的第二板状构件61的加工,形成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以下,说明步骤S105~S108。另外,步骤S105~S108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进行。
图14A是表示第二板状构件61在进行第四孔加工工序S105之后的状态的图,图14B和图14C是表示在进行翻边工序S106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4A所示,利用第四孔加工工序S105形成翻边的预孔35a。如图14B和图14C所示,利用翻边工序S106在第二节环13的第二舌片部33上形成突出部35。
图15是表示第二板状构件61在进行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5所示,利用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形成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该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线接收部36。与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相同,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具有2条狭缝27。利用与第一线接收部28相同的制法形成第二线接收部36。
图16是第二板状构件61在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6所示,利用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形成用于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63,该间隙63具有适于配置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间隔。同样,在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形成有间隙67,该间隙67具有适于配置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的间隙。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上形成有第二舌片部33。此时,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在弯曲管10的周向(图16的箭头C的方向)上的两端部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68与第二边缘62连结。在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上设置有8个第一定位用孔69。另外,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可以是仅有一端部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68与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连结、另一端与第二边缘62未连结的结构。
图17是表示进行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之后的状态下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图。如图17所示,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包括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和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在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和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之间设置有第二棱线形成部32a,该第二棱线形成部32a用于在进行后述的圆环化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弯曲工序S112之后形成第二棱线32。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然后,进行重叠工序S109及翻边扩展工序S110,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同样,连结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
图18A是表示进行重叠工序S109及翻边扩展工序S110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8A所示,在重叠工序S109中,以使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朝向上侧突出的状态配置第二板状构件61。而且,以在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靠上侧的位置配置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状态自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侧重叠第一板状构件51。此时,利用模具内的定位机构等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定位用孔59和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定位用孔69对齐的位置重叠第一板状构件51和第二板状构件61。通过在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定位用孔59和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定位用孔69对齐的位置重叠,能够在适当的位置配置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及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而且,将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贯穿于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使通孔26和突出部35配合,从而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同样,通过使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通孔26配合,连结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
图18B是表示进行翻边扩展工序S110时的状态的图。如图18B所示,翻边扩展工序S110利用扩展冲头37进行。利用翻边扩展工序S110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防脱部39的直径d1扩展为大于通孔26的直径d2。
然后,进行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图19是表示进行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9所示,在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中,通过切割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冲裁边料部55,自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切掉第一节环准备体12a。此外,通过切割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冲裁边料部68,自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边缘62切掉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仍处于在两端冲裁边料部58处与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连结的状态。另外,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而进行。
然后,进行弯曲工序S112,切割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两端冲裁边料部58而自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边缘56切掉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从而形成弯曲管10。弯曲工序S112如下进行: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对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进行U字弯曲加工,之后通过O字弯曲加工而进行。对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及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的两端节环周壁部准备部48a,也进行相同的弯曲工序。
图20是表示进行弯曲工序S112之后的状态的图。如图20所示,通过进行弯曲工序S112,利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形成第一节环12,利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形成第二节环13,并利用两端节环准备体11a形成两端节环11。此时,在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上形成各自的两端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9a。同样,在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上也形成各自的两端面抵接的两端节环抵接部97a。通过利用激光焊接等接合第一抵接部29a的一部分或全部,沿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第一接合部29。同样,通过利用激光焊接等接合两端节环抵接部97a的一部分或全部,沿长度方向形成两端节环接合部97。在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上形成各自的两端面抵接的第二抵接部38a。通过接合第二抵接部38a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形成第二接合部38。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
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形成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在第二板状构件61上形成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并重叠第一板状构件51和第二板状构件61,从而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此时,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相配合。同样,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形成两端节环准备体11a,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的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相配合。而且,通过对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周壁部准备部16a及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周壁部准备部31a进行弯曲加工,形成第一节环12、第二节环13。同样,通过对两端节环准备体11a的两端节环周壁部准备部48a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两端节环11。通过如上那样进行,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1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10。此外,通过在弯曲加工之前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沿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形成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形成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1、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11。
而且,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1、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11。由此,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1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10。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1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
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工序S112。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而且,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接着,参照图21A至图25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五变形例。在第一至第五变形例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第一至第五变形例中,两端节环11除了在弯曲管10的轴向(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之外,其结构与第一节环1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2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1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图。如图21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下以保持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的状态,缩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并延长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同样,如图21B所示,在第二节环13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5)下以保持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的状态,缩短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并延长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
图2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2B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图。如图22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下以保持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的状态,缩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并缩短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同样,如图22B所示,在第二节环13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5)下以保持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的状态,延长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并缩短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
即,根据第一及第二变形例,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即可。即,若第一周向尺寸S1和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则可以如图22A所示那样缩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并如图22B所示那样延长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在此情况下,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分别与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不相等。但是,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在进行弯曲加工之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由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同样,若第一周向尺寸S1和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则可以如图22A所示那样延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并如图21B所示那样缩短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
图2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3B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第二节环13的图。如图23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下缩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在此情况下,如图23B所示,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缩短成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
图2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4B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第二节环13的图。如图24A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在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下延长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在此情况下,如图24B所示,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延长成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
图2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的图,图25B是表示第五变形例的第二节环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节环12中,第一周壁部16形成为圆筒面状(参照图4),然而,在本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中,如图25A所示,第一周壁部16由圆筒面部45、以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和圆筒面部45之间的平面部46构成。同样,如图25B所示,第二周壁部31由圆筒面部45、以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和圆筒面部45之间的平面部46构成。
在以上的第一至第五变形例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只要在这种结构的范围内,则也可以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第一周壁部16的截面形状(第一截面形状)、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及第二周壁部31的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变形。即,使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即可。
接着,参照图26至图33B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至第九变形例。在第六至第九变形例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在第六至第九变形例中,两端节环11除了在弯曲管10的轴向(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之外,其结构与第一节环1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2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图27A是图26的27A-27A线剖面图,图27B是图26的27B-27B线剖面图。如图26和图27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平面状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1。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2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2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节环12的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
如图26和图27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在本变形例中,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二铰接部30形成为平面状,第二铰接部30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铰接部3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
通过使第一舌片部25的突出部35和第二舌片部33的通孔26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两侧平面部21和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26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形成有防脱部39。
图2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图29A是图28的29A-29A线剖面图,图29B是图28的29B-29B线剖面图。如图28和图29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一铰接部15形成为平面状,第一铰接部15彼此分开距离a1(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1)。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铰接部15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
如图28和图29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第二铰接部30具有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4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43,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第二节环13的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两侧平面部4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二节环13的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
通过使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和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距离a1相等,因此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与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26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
图3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连结状态的图。图31A是图30的31A-31A线剖面图,图31B是图30的31B-31B线剖面图。如图30和图31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本变形例中,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因而,第一铰接部15形成为平面状,第一铰接部15彼此分开距离a1(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1)。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铰接部15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节环12的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
如图30和图31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第二铰接部30具有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43。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43,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两侧平面部4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
通过第一舌片部25的突出部35和第二舌片部33的通孔26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与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因此第二两侧平面部41与第一铰接部15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相比于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铰接部15(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26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
图3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的连结状态的图。图33A是图32的33A-33A线剖面图,图33B是图32的33B-33B线剖面图。如图32和图33A所示,第一节环12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及设置于第一铰接部15之间的圆筒面状的一对第一周壁部16。第一铰接部15具有第一中央平面部20、及在第一节环12(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一中央平面部20两侧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彼此分开距离a1。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第一轴向台阶部)23。轴向台阶部23处的高低差为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2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在第一节环1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一舌片部25。在第一舌片部25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节环12的内周侧突出的突出部35。突出部35例如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
如图32和图33B所示,第二节环13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长度方向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及设置于第二铰接部30之间的一对第二周壁部31。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及在第二节环13(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第二中央平面部40两侧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彼此分开距离a2。距离a2与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相等。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轴向台阶部(第二轴向台阶部)43。轴向台阶部43处的高低差为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通过设置轴向台阶部43,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外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在第二节环13的轴向(长度方向)上,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两端部设置有第二舌片部33。在第二舌片部33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26。
通过使第一舌片部25的突出部35和第二舌片部33的通孔26相配合,使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彼此可转动地连结。此时,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两侧平面部4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外,利用轴向台阶部23和轴向台阶部43,使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使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因此,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即,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此外,为了防止通孔26和突出部35之间的配合脱离,在突出部35上形成有防脱部39。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轴向台阶部23形成为使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一半,轴向台阶部43形成为使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第二节环13的壁厚的一半。但是,以如下方式形成轴向台阶部23和轴向台阶部43即可,即:当连结了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时,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第一中央平面部20向弯曲管10的内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
在以上的第六至第九变形例中,在第一铰接部15或第二铰接部30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轴向台阶部23、43,在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以及/或者在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形成有台阶。在任意的变形例中,至少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两侧平面部4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外,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以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内周面和第二铰接部30的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只要在这种结构的范围内,则也可以改变第一铰接部15、第二铰接部3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34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34是表示弯曲管70的结构的图。如图34所示,配置于弯曲管70的两端的两端节环71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两端节环铰接部47、及设置于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的一对两端节环周壁部48。在两端铰接部47和两端节环周壁部48之间形成有两端节环棱线96。两端节环铰接部47具有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以及在两端节环11(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两侧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即,两端节环铰接部47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参照图3、图5)大致相同。
但是,在两端节环7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中,在两端节环71的轴向(长度方向)上,仅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的一端部设置有两端节环连结部即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突出部35。通过使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突出部35和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配合,使两端节环71和第一节环12连结。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与配置两端节环舌片部95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嵌合部49,该嵌合部49朝向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相反的方向突出。前端节环71A利用嵌合部49与顶端硬性部6嵌合,后端节环71B利用嵌合部49与挠性管4嵌合。
两端节环周壁部4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周壁部31大致相同,形成为圆筒面状。但是,在两端节环周壁部48上未设置有第二线接收部36。此外,与第二节环13相同,在两端节环71上形成有两端节环接合部97。
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两端节环71的任意一者与第二节环13的第二舌片部33连结,另一者与第一节环12的第一舌片部25连结。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70的制造方法。
关于弯曲管70,用于形成两端节环71的两端节环准备体71a除了利用步骤S105~S108(参照图8)形成第二板状构件61之外,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相同的制作方法形成。此外,在两端节环71的任意一者与第二节环13连结、而另一者与第一节环12连结的情况下,连结于第二节环13的两端节环准备体71a利用步骤S101~S104形成于第一板状构件51,连结于第一节环12的两端节环准备体71a利用步骤S105~S108形成于第二板状构件61。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
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两端节环71为如下结构:只要是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71相邻的相邻节环,就能够与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中的任意一者连结。因此,在弯曲管70中,可以改变第一节环12及第二节环13的配置、弯曲管70的轴向长度。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1、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71。因此,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7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70。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7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
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71和相邻节环12、13(第一节环12或第二节环13中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71相邻的节环12、1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也相同)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12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7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7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而且,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70中,两端节环71为如下结构:只要是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71相邻的相邻节环,就能够与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中的任意一者连结。因此,在弯曲管70中,可以改变第一节环12及第二节环13的配置、弯曲管7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由此,能够提供结构不受弯曲部5的长度、内置物等的限制的弯曲管70。
接着,参照图35至图36A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两端节环81的结构的图。如图35所示,配置于弯曲管的两端的两端节环81包括以相对于中心轴线相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两端节环铰接部47、及设置于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的一对两端节环周壁部48。在两端铰接部47和两端节环周壁部48之间形成有两端节环棱线96。两端节环铰接部47具有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以及在两端节环11(弯曲管10)的周向上设置于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两侧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即,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铰接部30(参照图3、图5)大致相同。
但是,在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中,在两端节环81的轴向(长度方向)上,仅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一端部设置有两端节环连结部即两端节环舌片部95。在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突出部35。通过使两端节环舌片部95的突出部35和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配合,使两端节环81和第一节环12连结。两端节环周壁部4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节环13的第二周壁部31大致相同,形成为圆筒面状。但是,在两端节环周壁部48上未设置有第二线接收部36。此外,与第二节环13相同,在两端节环71上形成有两端节环接合部97。
在与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与配置两端节环舌片部95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一对嵌合部(突出嵌合部)82,该一对嵌合部(突出嵌合部)82朝向与两端节环舌片部95相反的方向突出。嵌合部82配置为在两端节环81的周向上彼此分开大致180°。前端节环81A利用嵌合部82与顶端硬性部6嵌合,后端节环81B利用嵌合部82与挠性管4嵌合。图36A是图35的36A-36A线剖面图。如图35和图36A所示,在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嵌合部82之间沿两端节环81的周向设置有嵌合台阶部(周向嵌合台阶部)83。通过设置嵌合台阶部83,使嵌合部82比两端节环铰接部47向两端节环81的外周侧配置嵌合台阶部83的高低差。
另外,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铰接部15(参照图3、图4)大致相同,也可以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形成轴向台阶部93。在此情况下,在两端节环中央平面部90和嵌合部82之间设置嵌合台阶部83。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
在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在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嵌合部82之间形成有嵌合台阶部83。利用嵌合台阶部83,使前端节环81A与顶端硬性部6容易嵌合、以及使后端节环81B与挠性管4容易嵌合。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1、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81。因此,无需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8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1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
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81和相邻节环12、13(第一节环12或第二节环13中在长度方向上与两端节环81相邻的节环12、1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也相同)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由于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及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8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35的顶端部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81和相邻节环12、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而且,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在两端节环81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和嵌合部82之间形成有嵌合台阶部83。利用嵌合台阶部83使前端节环81A与顶端硬性部6容易嵌合、以及使后端节环81B与挠性管4容易嵌合。由此,能够使弯曲管10的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提高。
接着,参照图36B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了如下变形。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3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的制造方法的图。如图3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管10中,利用激光加工进行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形成第一节环12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的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形成第一线接收部准备部28a的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以及形成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两端准备体11a的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此外,利用激光加工还进行在第二板状构件61上形成第二节环13的第二线接收部准备部36a的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及形成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而且,利用激光加工还进行切割第一板状构件51的第一冲裁边料部58和第二板状构件61的第二冲裁边料部68的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利用激光加工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及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由于在这些工序中不使用模具,因此不需要模具成本,从而消减制造成本。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内窥镜1的弯曲部5中,产生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5的弯曲管10中,第一铰接部15在第一节环12的周向上的长度L1与第一周壁部16的周长L2之和即第一周向尺寸S1、以及第二铰接部30在第二节环13的周向上的长度L3和第二周壁部31的周长L4之和即第二周向尺寸S2相等。此外,第一周壁部16与第二周壁部31的沿与弯曲管10的轴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分别设为第一截面形状、第二截面形状)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提供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的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同样,能够提供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两端节环两侧平面部91之间的距离与距离a1、距离a2相等的两端节环11。因此,无需相对于其他节环12、13独立地形成两端节环11就能够形成弯曲管10。由此,能够在提高弯曲管10的形成及装配作业的可作业性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
此外,在连结带状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带状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通过以平板状状态连结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的距离a1与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的距离a2相等。因此,第一铰接部15的第一两侧平面部21与第二铰接部30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相比于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侧配置第一节环的壁厚的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第二铰接部30(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弯曲管10的外周侧配置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的壁厚。因此,以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平面状的内周面和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平面状的外周面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相连结。通过使平面状的内周面和平面状的外周面以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连结,能够确保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此外,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在使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舌片部25的通孔26与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舌片部33的突出部35配合之后,通过翻边扩展而在突出部35的顶端部形成防脱部39。通过形成防脱部39,能够确保第一节环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同样,也能够确保两端节环11和第二节环13之间的连结强度及转动特性。
而且,在弯曲部的弯曲管中,利用激光加工进行第一孔加工工序S101、第二孔加工工序S102、第三孔加工工序S103、第五孔加工工序S107、第六孔加工工序S108及冲裁边料部切割工序S111。由于在这些工序中不使用模具,因此不需要模具成本,从而能够消减制造成本。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6)

1.一种内窥镜弯曲部(5),包括弯曲管(10、70),该弯曲管(10、70)由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这两种节环(12、13)以该第一节环(12)和该第二节环(13)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
上述第一节环(12)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该第一铰接部(15)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20),其具有第一连结部(25),该第一连结部(25)是与上述第二节环(13)相连结的连结部;以及第一两侧平面部(21),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侧;
上述第二节环(13)具有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该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其具有与上述第一节环(12)的上述第一连结部(25)相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3);以及第二两侧平面部(41),其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两侧,并与上述第一铰接部(15)的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上述第一节环(12)的上述第一铰接部(15)和上述第二节环(13)的上述第二铰接部(30)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和/或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具有轴向台阶部(23、43),该轴向台阶部(23、43)设置于在长度方向上上述第一节环(12)和/或上述第二节环(13)的整个长度,并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上述弯曲管(10、70)的外周侧突出上述节环(12、13)的壁厚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第一节环(12)包括:
一对第一周壁部(16),该一对第一周壁部(16)在周向上分别配置于上述一对第一铰接部(15)之间,并与上述一对第一铰接部(15)一起构成第一周向尺寸(S1),该第一周向尺寸(S1)是上述第一节环(12)在周向上的尺寸;以及
第一接合部(29),接合将上述第一节环(12)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该第一接合部(29);
上述第二节环(13)包括:
一对第二周壁部(31),该一对第二周壁部(31)在周向上分别配置于上述一对第二铰接部(30)之间,并与上述一对第二铰接部(30)一起构成第二周向尺寸(S2),该第二周向尺寸(S2)是上述第二节环(13)在周向上的尺寸,并具有与上述第一周向尺寸(S1)相同的尺寸;以及
第二接合部(38),接合将上述第二节环(13)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该第二接合部(38),并以在周向上与上述第二铰接部(30)分开与自上述第一铰接部(15)至上述第一接合部(29)的角度大致相同的角度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第一周壁部(16)具有第一截面形状,该第一截面形状是将上述第一周壁部(16)沿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
上述第二周壁部(31)具有第二截面形状,该第二截面形状是将上述第二周壁部(31)沿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截取的截面形状,并且是与上述第一截面形状相同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第一连结部(2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中的一者包括突出部(35),该突出部(35)朝向上述弯曲管(10、70)的内侧或外侧突出,
上述第一连结部(2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中的另一者包括通孔(26),该通孔(26)设置于与上述突出部(35)对应的位置,并用于与上述突出部(35)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突出部(35)包括防脱部(39),该防脱部(39)设置于突出顶端,并该防脱部(39)的直径被扩展成大于等于上述通孔(26)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轴向台阶部(23、43)包括:
第一轴向台阶部(23),其用于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比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21)向外周侧配置;以及
第二轴向台阶部(43),其用于使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比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41)向内周侧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内窥镜弯曲部(5)还包括两端节环(11、71、81),该两端节环(11、71、81)由前端节环(11A、71A、81A)和后端节环(11B、71B、81B)构成,该前端节环(11A、71A、81A)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顶端,并用于与顶端硬性部(6)连结,该后端节环(11B、71B、81B)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基端,并用于与挠性管(4)连结,
上述两端节环(11、71、81)包括平面状的两端节环铰接部(47),该两端节环铰接部(47)包括两端节环连结部(95),该两端节环连结部(95)用于与上述第一节环(12)和上述第二节环(13)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12、13)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两端节环(11、71、81)包括嵌合部(49、82),该嵌合部(49、82)设置于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47)的与配置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侧相反侧的部位,并用于与上述顶端硬性部(6)或上述挠性管(4)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两端节环(81)包括嵌合台阶部(83),该嵌合台阶部(83)用于使上述嵌合部(82)比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47)向外周侧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弯曲部(5),其中,
上述嵌合部(82)包括突出嵌合部(82),该突出嵌合部(82)自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47)朝向与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
上述嵌合台阶部(83)包括周向嵌合台阶部(83),该周向嵌合台阶部(83)在上述嵌合部(83)和上述两端节环铰接部(47)之间沿周向设置。
11.一种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该弯曲管(10、70)由第一节环(12)和第二节环(13)这两种节环(12、13)以该第一节环(12)和该第二节环(13)在长度方向上交替并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成,其中,
该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第一板状构件(51)上,以将上述第一节环(12)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周向上的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一冲裁边料部(55)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边缘(56)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将上述第二节环(13)展开成带状而成的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间隙(53)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工序(S103);
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为另一构件的第二板状构件(61)上,以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周向上两端或一端利用第二冲裁边料部(68)与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边缘(62)连结的状态,并以在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彼此之间设置用于配置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间隙(65)的方式,形成预定数量的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工序(S108);
在设置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第一连结部(25)和设置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第二连结部(33)中的一者上,利用翻边加工而形成突出部(35)的工序(S106);
在上述第一连结部(2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中的另一者上,形成用于与上述突出部(35)配合的通孔(26)的工序(S101);
以使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和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重叠的状态,使上述突出部(35)和上述通孔(26)配合,并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工序(S109);
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55)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并在第二冲裁边料部(68)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工序(S111);以及
利用弯曲加工使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圆环化,并接合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周向上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序(S11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形成两端节环(11、71、81)的工序(S101、S103、S106、S108、S109、S112),该两端节环(11、71、81)由前端节环(11A、71A、81A)和后端节环(11B、71B、81B)构成,并具有两端节环连结部(95),该前端节环(11A、71A、81A)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顶端,并用于与顶端硬性部(6)连结,该后端节环(11B、71B、81B)设置于上述弯曲管(10、70)的最基端,并用于与挠性管(4)连结,该两端节环连结部(95)用于与上述第一节环(12)和上述第二节环(13)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12、13)连结,
形成上述两端节环(11、71、81)的上述工序(S101、S103、S106、S108、S109、S112)包括:
以将上述两端节环(11、71、81)展开成带状而成的两端节环准备体(11a、71a、81a)的在长度方向上与设置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侧相反侧的端部利用两端冲裁边料部(58)与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或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56、62)连结的状态,并以设置用于配置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准备体(12a、13a)的间隙(99)的方式,形成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11a、71a、81a)的步骤(S103、S108);
在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25、33)上,形成用于与在第一连结部(25)或第二连结部(33)中用于连结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11a、71a、81a)的上述两端节环连结部(95)的上述连结部(25、33)上形成的上述突出部(33)或上述通孔(26)配合的上述突出部(33)或上述通孔(26)的步骤(S101、S106);
将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11a、71a、81a)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中在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上述节环准备体(12a、13a)连结的步骤(S109);以及
利用弯曲加工使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11a、71a、81a)圆环化,并接合上述两端节环准备体(11a、71a、81a)在周向上的两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步骤(S112)。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工序:
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上形成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的工序(S103),该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用于构成在上述第一节环(12)中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铰接部(15),该一对第一铰接部(15)包括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第一两侧平面部(21),该第一中央平面部(20)具有上述第一连结部(25),该第一两侧平面部(21)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的两侧;
在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上形成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的工序(S108),该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用于构成在上述第二节环(13)中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线彼此相对称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二铰接部(30),该一对第二铰接部(30)包括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第二两侧平面部(41),该第二中央平面部(40)具有上述第二连结部(33),该第二两侧平面部(41)在周向上设置于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的两侧,并与上述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的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2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以及
在上述第一铰接部准备部(15a)和上述第二铰接部准备部(30a)中的至少一者上,在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和上述第一两侧平面部(21)之间和/或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和上述第二两侧平面部(41)之间,沿长度方向在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或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整个长度上形成轴向台阶部(23、43)的工序(S104),该轴向台阶部(23、43)用于在对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进行圆环化之后使上述第一中央平面部(20)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中央平面部(40)向上述弯曲管(10、70)的外周侧突出上述节环(12、13)的壁厚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上述工序(S103)包括在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步骤(S103),
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上述工序(S108)包括在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步骤(S108),
形成上述突出部(35)的上述工序(S106)包括在上述第一连结部(2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中的一者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突出部(35)的步骤(S106),
形成上述通孔(26)的上述工序(S101)包括在上述第一连结部(2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中的另一者上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形成上述通孔(26)的步骤(S101),
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上述工序(S109)包括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连结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步骤(S109),
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上述工序(S111)包括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55)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在上述第二冲裁边料部(68)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步骤(S111),
对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进行圆环化的上述工序(S112)包括通过利用模具的冲压加工来对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和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进行圆环化的步骤(S112)。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上述工序(S103)包括在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上利用激光加工形成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的步骤(S103),
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上述工序(S108)包括在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上利用激光加工形成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的步骤(S108),
形成上述通孔(26)的上述工序(S101)包括在上述第一连结部(25)和上述第二连结部(33)上利用激光加工形成上述通孔(26)的步骤(S101),
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上述工序(S111)包括利用激光加工在上述第一冲裁边料部(55)切断上述第一板状构件(51)的上述边缘(56)与上述第一节环准备体(12a)之间、以及在上述第二冲裁边料部(68)切断上述第二板状构件(61)的上述边缘(62)与上述第二节环准备体(13a)之间的步骤(S111)。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弯曲管(10、70)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上述突出部(35)的突出顶端形成防脱部(39)的工序(S110),该防脱部(39)的直径被扩展成大于等于上述通孔(26)的直径。
CN201080017421.5A 2009-04-21 2010-04-08 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4050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3163A JP5404154B2 (ja) 2009-04-21 2009-04-21 内視鏡湾曲部及び湾曲管の製造方法
JP2009-103163 2009-04-21
PCT/JP2010/056353 WO2010122902A1 (ja) 2009-04-21 2010-04-08 内視鏡湾曲部及び湾曲管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5009A true CN102405009A (zh) 2012-04-04
CN102405009B CN102405009B (zh) 2014-04-23

Family

ID=43011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421.5A Active CN102405009B (zh) 2009-04-21 2010-04-08 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39899B2 (zh)
JP (1) JP5404154B2 (zh)
CN (1) CN102405009B (zh)
DE (1) DE112010001704T8 (zh)
WO (1) WO201012290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0140A (zh) * 2014-01-10 2014-04-02 上海欧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窥镜接节圈、内窥镜弯曲部及相应的内窥镜装置
CN107091261A (zh) * 2017-02-14 2017-08-25 珠海普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蛇骨的加工方法
CN107405055A (zh) * 2015-03-02 2017-11-2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铰接式超声探头的单件弯曲颈部
WO2019134269A1 (zh) * 2018-01-02 2019-07-11 珠海嘉润医用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一次性内窥镜的弯曲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11810B1 (ko) * 2011-12-23 2018-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내시경 장비에 구비되는 벤딩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6138443A2 (en) 2015-02-26 2016-09-01 Stryker Corporation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articulation region
US11452501B2 (en) 2015-03-02 2022-09-27 Koninklijke Philips N.V. Variable configuration bending neck for an articulating ultrasound probe
CN113286543A (zh) * 2018-12-28 2021-08-20 奥瑞斯健康公司 具有可关节运动区段的医疗器械
WO2024053319A1 (ja) * 2022-09-08 2024-03-14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管、内視鏡、内視鏡の湾曲管の製造方法及び挿入機器の湾曲管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2936A (ja) * 1988-09-20 1990-03-23 Toshiba Corp 可撓連結体
US5656011A (en) * 1994-04-28 1997-08-12 Epflex Feinwerktechnik Gmbh Endoscope tube system
CN1701753A (zh) * 2004-05-24 2005-11-30 富士能株式会社 内窥镜弯曲部
CN101115432A (zh) * 2005-02-14 2008-01-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及内窥镜装置
CN101325904A (zh) * 2005-12-09 2008-12-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插入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60445A (zh) * 2006-01-23 2009-02-0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插入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1042Y2 (zh) 1979-04-20 1986-06-24
JPS55164003U (zh) * 1979-05-14 1980-11-25
JPS6121042A (ja) 1984-07-10 1986-01-2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ごきぶりの防除装置
JPH045126Y2 (zh) * 1987-09-03 1992-02-14
JP2938486B2 (ja) * 1989-12-28 1999-08-23 株式会社町田製作所 湾曲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55769B2 (ja) * 2005-12-09 2012-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挿入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内視鏡
JP2007185314A (ja) * 2006-01-12 2007-07-26 Olympus Corp 内視鏡湾曲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内視鏡
JP2007252448A (ja) 2006-03-22 2007-10-04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挿入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2936A (ja) * 1988-09-20 1990-03-23 Toshiba Corp 可撓連結体
US5656011A (en) * 1994-04-28 1997-08-12 Epflex Feinwerktechnik Gmbh Endoscope tube system
CN1701753A (zh) * 2004-05-24 2005-11-30 富士能株式会社 内窥镜弯曲部
CN101115432A (zh) * 2005-02-14 2008-01-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及内窥镜装置
CN101325904A (zh) * 2005-12-09 2008-12-17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插入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60445A (zh) * 2006-01-23 2009-02-0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插入部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0140A (zh) * 2014-01-10 2014-04-02 上海欧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窥镜接节圈、内窥镜弯曲部及相应的内窥镜装置
CN107405055A (zh) * 2015-03-02 2017-11-2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铰接式超声探头的单件弯曲颈部
CN107091261A (zh) * 2017-02-14 2017-08-25 珠海普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蛇骨的加工方法
WO2019134269A1 (zh) * 2018-01-02 2019-07-11 珠海嘉润医用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一次性内窥镜的弯曲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0001704T5 (de) 2012-09-20
US20110313251A1 (en) 2011-12-22
DE112010001704T8 (de) 2012-12-06
JP2010252859A (ja) 2010-11-11
US8939899B2 (en) 2015-01-27
JP5404154B2 (ja) 2014-01-29
CN102405009B (zh) 2014-04-23
WO2010122902A1 (ja) 201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5009A (zh) 内窥镜弯曲部及弯曲管的制造方法
EP0440618A1 (fr) Endoprothese tubulaire pour conduits anatomiques, et instrument pour sa mise en place.
ES2526888T5 (es) Procedimiento para la fabricación de perfiles huecos ranurados
HU212890B (en) By hammering fixable clampr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it
KR20060086836A (ko) 차량 배기관의 연결구조
CN101146475A (zh) 内窥镜及内窥镜插入部的制造方法
CN105246613B (zh) 钢管的制造方法
TW200833451A (en)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urnbuckle and structure thereof
ES2239000T3 (es) Medio de apriete mejorado para abrazaderas para mangueras.
KR200304313Y1 (ko) 결합형 이중 반지
EP2505331B1 (en)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a joint for corrugated pipes in plastic material with annexed sealing gasket
US20150237996A1 (en) Two-layer wristband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3299119B (zh) 软管夹
CN105793007A (zh) 衬垫的成形模具以及制造方法
ES2259433T3 (es) Conducto flexible con ondulaciones dotado de por lo menos un anillo metalico de sujecion, y su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on.
ES2092462T1 (es) Panel destinado a la fabricacion de puertas multi-paneles deslizables y plegables.
CN214908651U (zh) 一种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适形覆膜支架
JPS6239052B2 (zh)
KR100820569B1 (ko) 비닐하우스용 이중관형 비닐클립
KR20200083774A (ko) 내구성이 강화된 파이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276187B (zh) 密封垫的制造方法及密封垫
CN209800888U (zh) 一种易卷缠绕的缠绕管材
ES2270904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fijar una pieza en forma de barra en un soporte.
JP4512144B2 (ja) 溶接用ジョイント部材の製造方法
JPS5865517A (ja) 湾曲形材の製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30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